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國際級的應用研究機構,擁有六千位研發尖兵,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任務。自1973年成立以來,率先投入積體電路的研發,並孕育新興科技產業;累積超過三萬件專利,並新創及育成,包括台積電、聯電、台灣光罩、晶元光電、盟立自動化、台生材等上市櫃公司,帶動一波波產業發展。

 

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

當數位科技改變產業結構與生活型態,人口結構影響生產力與高齡照護的需求,氣候變遷帶來2050淨零排放的機會與挑戰,以及產業與社會韌性成為未來國家與經濟發展等關鍵趨勢,工研院以整合跨域解方,加速產業前進動能,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方向,並發展「智慧化致能技術」以促成應用領域。用科技創新翻轉生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解決方案、創建嶄新市場,以謀求人類社會福祉,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

 

智慧生活

以智慧科技創造幸福新生活,透過空間的連結、客製化、創造、與互動,打造使用者更有效率且深刻的生活體驗。工研院發展「人機互動與服務」、「自主移動系統」、「智慧消費與運籌服務」等三大次領域,深耕虛實互動系統、座艙互動系統、感測預知、決策控制、自主移動平台、消費服務智慧化、以及運籌服務智慧化等重點項目,滿足人民生活與企業日常運作所需,同時成為連結臺灣與國際科技發展之關鍵角色,創造商業發展新機會。

 

健康樂活

以先進醫療照護讓生命更美好,結合醫療、ICT、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科技,透過積極促進健康與創新照護模式以延長健康壽命,發展精準健康、精準醫療、精準照護的預防性全人照護。工研院鏈結臺灣ICT產業及醫療體系優勢,發展「智慧醫療」、「健康照護」兩大次領域,深耕智慧醫電、再生醫學、醫藥研發、行動樂活、照護輔助決策系統、智能促參等重點項目,跨域共創智慧醫療及健康照護新產業生態,切入國際生醫市場價值鏈,增進民眾健康福祉。

 

永續環境

以科技創新打造生生不息的未來,工研院發展「循環經濟」、「低碳製造」、「綠能系統與環境科技」等三大次領域,深耕化學材料產業永續轉型、電子及科技產業永續技術、生物科技產業永續製造、產品低碳化設計技術、節能與低碳生產技術、數位製造技術、農業低碳技術、低碳能源、能源效率、智慧電網與儲能、先進環境科技等重點項目,以可永續再生之能源供應生產、消費與回收再利用端的能源需求,並將能資源耗用與對環境排放衝擊極小化,建立淨零永續社會與產業發展共榮的生態體系。

 

韌性社會

以科技因應風險穩健社會成長,當衝擊與危機來臨時,預防風險、降低損失、快速應變,進而因勢利導將危機轉為商機。工研院發展「基礎設施韌性」、「資源能源韌性」、「生產力韌性」等三大次領域,深耕交通設施、資通訊網路、電網設施、能資源輸儲維運、關鍵資源供應、製造勞動力、生產設備及組件等重點項目之韌性,透過成熟技術組合與新興技術研發,從智慧化、多元化、分散式、替代性角度,建構能強化社會對突發風險及長期壓力因素進行預警、因應、備援與復原能力,發展韌性社會所需的技術應用方案。

 

智慧化致能技術

分析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之關鍵共通需求,工研院發展「人工智慧與資安」、「半導體晶片」、「通訊」、「智慧感測」等四大智慧化致能技術,以此有效支持四大應用領域發展,搭配相關應用需求展現創新系統及應用服務之價值,本身亦自成技術驅動之產業,促發更多的應用可能,厚植我國產業實力。

 

跨領域辦公室

為進行跨領域的工作推動,工研院陸續於2018起至2022年,陸續成立「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人工智慧應用策略」、「南部產業創新策略」、「淨零永續策略」、「智慧綠能載具推動策略辦公室」五大辦公室,以平台的功能整合並匯聚本院相關科研能量,將資源最大化。

 

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

2018年成立,設立宗旨為積極推動電網管理和現代化技術解決方案,以提升國內電力系統的韌性與可靠性。為了傳遞正確的電力知識觀念、扮演政府政策推動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橋樑,本辦公室對內整合工研院專業能量與資源,對外匯集來自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領域專家共同推動以下三大工作主軸:
第一、扮演電網智庫:匯集國內產學研電力專家組成「電網諮議委員會」,提出電力發展之建議與觀點,作為年度推動議題依據,亦同步提交政府單位做政策參考。
第二、推動永續共識氛圍:運用媒體、研討會、講堂等形式,擴大社會大眾對電力的了解,凝聚社會大眾對於電力議題與觀念之共識。
第三、推動人才培育:辦公室號召產學研成立「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每年頒發「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培養電力產業跨領域人才。

 

人工智慧應用策略辦公室

2018年成立,主要目的是以AI創新技術與應用,並以工研院2035策略藍圖為願景,統合全院AI技術能量,秉持以人為本 x 跨域創新, 數位韌性 x 淨零永續為目標,引領國內外產業跨域合作及價值提升。2022年底隨著生成式AI大型模型興起,更號召統整院內跨領域各單位 AI相關技術與應用研發交流,發展智慧商務、智慧製造、智慧醫養、無人載具、智慧終端晶片、淨零永續等AI跨域創新應用領域,並邀集國內各專業領域頂尖專家代表擔任AI諮議委員,從產業影響與機會、產業技術、社會影響與法制、人才培育四方面提出建議,協助產業升級轉型、培育人才,進而推動創新與發揮影響力,促進產業接軌國際。

兩大成立目標:
一、「以人為本」x「跨域創新」:讓AI發展了解人類、協助人類生活與工作、提升人類價值。同時,結合跨域創新的AI驅動能量,以「產業優勢 x AI創新」,形成臺灣產業的特殊綜效。
二、「數位韌性」x 「淨零永續」:運用AI協助建立強韌臺灣產業生態鏈,成為全球可信靠的關鍵夥伴。同時,以AI融合各種科技,協助臺灣產業淨零永續發展接軌國際。

 

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

2020年成立,為扣合本院南部發展策略願景目標:「以本院技術研發及服務能量,協助南部產業升級與轉型」及「強化本院品牌形象,展現對南臺灣附加價值與高影響力」,整合南部計畫資源,促進跨單位深度合作規劃與執行,積極以智慧化技術及數位科技推動南部產業創新,並協助南部產業轉型升級,以因應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等,各樣急遽變化所帶來的經營風險。
 
工研院積極整合院內材料、能源、環境、資通訊、製造、健康生活等相關技術能量,從在地出發,藉著與地方政府密切聯繫、探究地方產業發展需求;並與公協會深化產業交流,協同關鍵業者共創主題式創新模式,以協助南部產業數位轉型、及因應全球淨零排放之趨勢和要求。持續圍繞淨零永續與智慧轉型議題,深化具有顯著規模及影響力之南台灣業別進行研究調查,訪談產業瞭解現況,蒐羅、聆聽在地聲音;針對南部長遠發展方向及產業鏈結性,集合專家進行諮議、分析,研擬新興產業策略與政策建言。

 

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

2021年成立,主要任務聚焦在六大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供應、需求、製造、環境、經濟和產業等面向。在各單位主管和專家的指導下,攜手合作推動產業的創新發展,同時為產業創造附加價值。同時,也扮演促進產官學研合作的關鍵平台角色,協助政府實現 2050 年臺灣淨零排放的減碳目標及規劃臺灣產業技術發展的藍圖,致力於為臺灣打造更綠色、更創新的未來,同時協助臺灣產業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五大推動方向:
一、整合院內跨單位技術能量與資源,以淨零技術四大面向為主軸策略,創造我國優勢之新興科技發展。
二、掌握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綠色運輸、環境保護等新興產業商業模式與機會,引導資源聚焦創新發展。
三、參與行政院與各部會淨零排放運作與協助政策推動,協助政府健全臺灣淨零施政布局。
四、行銷院內外淨零排放理念,辦理社會溝通事宜,協助產業掌握淨零發展新知與政策趨勢方向。
五、擘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與產業技術發展藍圖,引導淨零政策目標與研發資源發揮綜效。

 

智慧綠能載具推動策略辦公室

2022年成立,任務是以智慧綠能載具技術研發建立臺灣跨域策略發展溝通平台,目前涵蓋七個重點研究主軸包含:無人機、自駕車、軌道交通、綠能車、車輛電子、自主移動機器人及資通服務。
 
三大中長期任務:
一、促成國際鏈結、技術創新及驗證。
二、協助政府研擬產業政策與標準,提出長期發展策略建言。
三、推動產業組成聯盟共同發展。

 

產業服務

為因應產業環境趨勢,工研院除持續深化技術前瞻性與跨領域技術整合外,更提供全方位的研發合作與商業顧問服務,包括新技術與新產品委託開發、小型試量產、製程改善、檢校量測,以及技術移轉、智權加值服務等,並設置開放實驗室及創業育成中心,積極推動及育成新創公司,加速產業技術開發及孕育新興高科技產業。

近年來,工研院積極應用科技關懷社會公益,以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推廣、企業志工等三個策略方向,搭起科技公益平台,凝聚科技人的力量,將研發能量轉化為公益暖流,以增進社會福祉,並致力成為產業科技的開路先鋒,與業界攜手創新科技,引領未來!

相關影片
ITRI 電腦王國的誕生–資通訊
相關產品
為了縮短產業投入AI發展的鴻溝,避免高人力成本、提升AI導入效率,數產署委託工研院開發FAST AI一站式系統,希望打造「No Code、Low Code」的環境,協助中小企業快速建立AI模型部署AI應用上線。 例如從數據準備(資料清理與標註)、聯合學習(機敏資料不離開企業前提下進行演算法訓練),到自動化快速建模,只需要透過下拉式選單即可完成簡單步驟,無需深入了解程式碼,即可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AI模型,成為企業跨入AI最佳神器。
聯絡我們